(第十二期)
武汉大学党政办公室编印 二○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武汉大学“四大引擎”助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近年来,武汉大学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启动“智库、平台、技术、人才”四大引擎,大力助推长江经济带发展。
发挥研究智库牵引力。一是发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综合优势,开展长江文明的协同创新研究。与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联合共建长江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决策咨询等方面协同创新,建立科学研究与国家需求相连接的产、学、研、政、商综合协作体;联合武汉市和长江水利委员会共建长江文明馆,不仅填补了湖北地区没有自然博物馆的空白,还填补了全国范围内大河流域主题博物馆空白。二是当好思想库,围绕长江经济带尤其是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支撑。如关于湖北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研究报告获得了湖北省委高度肯定和采纳;推动长江经济带文化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探索初见成效。
发挥合作平台支撑力。一是在经济带沿线建设了苏州研究院、宜昌三峡研究院、西南联络处等研究和合作平台,并在多地建立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分支机构,为学校的技术转移和社会服务提供便利的通道。二是与江苏省昆山市联合美国杜克大学共建昆山杜克大学,打造面向问题、面向需求、面向前沿的学术项目和研究机构。三是先后与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及江西省、成都市、武汉市等经济带各级地方政府、100余家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
发挥科技创新推动力。一是发挥学校的科研特色和跨学科优势,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如茆智院士提出的“三道防线”合理利用水资源开全国先河;朱英国院士领衔长江流域杂交水稻协同创新中心,研制的“红莲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攻克了杂交水稻产量、米质和抗病虫性等领域的核心问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李德仁、刘经南院士团队在“北斗”精密定轨和卫星数据处理方面攻克了导航卫星在精度、可靠性和可用性等方面的难题。二是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在经济带沿线多地建立院士工作站、推荐科技特派员,还与经济带近百家单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或参与组建了产业联盟17个,共建研发平台近30个;与武汉市共建生物技术研究院、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结合学校交叉学科研究优势,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学校科技园以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为主导,引进企业300多家,其中包括多家上市企业,年产值40多亿,成为武汉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极和亮点。
发挥优秀人才保障力。一是当好人才基地,发挥学校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党政干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二是当好培训基地,整合学校资源并利用武汉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国家测绘局继续教育中心等平台,大力发展干部培训、行业培训、高端培训,截止目前,仅宏观质量管理高级培训一项,已经累计针对长江经济带各地共举办81期,培训质量管理人才2000余人次。三是开展人才交流,学校在经济带沿线建设近百个社会实践基地和挂职锻炼基地,鼓励师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如学校每年选派约140名研究生赴15个挂职锻炼基地参加挂职锻炼。
责编:彭蛟 校对:王业高 打印:阮芳 (共印:3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