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2017年艺术教育发展质量报告
来源:本科生院  发布日期:2018-05-10


2017年,武汉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精神,积极推进艺术教育发展并取得较大成绩。本年度,武汉大学在综合性大学总体框架下秉承通识教育理念,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为本科教育改革理念,贯彻落实《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大力探索艺术教育改革实践的机制创新与制度保障,正式成立“武汉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将艺术教育作为促进人才培养、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有效整合了校内艺术资源,优化了艺术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进丰富艺术教育第一课堂内容和第二课堂形式,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开启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景观。现将学校年度艺术教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概况与成效

依托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秉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路,武汉大学形成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立体机制。2017年度,在巩固完善上一年度艺术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伴随着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学校艺术教育呈现出可观的格局和良好的态势,在新形势下的艺术教育机制探索、艺术教育特色举措创新等方面富于成效。

(一)艺术教育中心运行,统筹全校艺术教育工作

此前,武汉大学的艺术教育资源较为分散,艺术教育工作协同效率不高。例如,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承担者主要分布在艺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院和校团委等多家单位,因为工作侧重点的差异以及学科发展历史等原因,艺术教育资源呈现为相对分散的状态,无法形成整体最佳合力。

2017年,在广泛调研国内高校艺术教育中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正式成立并运行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是从事艺术通识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教学、管理机构,承担全校艺术通识课程教学与管理,大学生艺术团管理与指导,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规划、协调、指导、实施等职能。艺术教育中心依托艺术学院,与艺术学院合署办公,并整合本科生院、校团委相关职能,制订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条例,依据学校艺术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从课程体系建构、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场地设备使用、条件保障等各方面统筹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加大艺术教育的硬件建设与经费投入,充分保障艺术教育、教学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整合校内外的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将艺术教育作为武汉大学本科教学的战略性举措贯彻实施,从而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术教育中心的中心工作有三:艺术通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艺术团的教学及管理。负责全校艺术通识课程的组织和教学工作,建设一批艺术通识精品课程,组建一支核心通识课程教学团队,精心做好艺术通识教育、教学方案规划设计,深入、有效地进行面向全校大学生的艺术教育、美育工作;负责大学生艺术团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团队建设,重点抓好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唱团、声乐团、舞蹈团、表演团等团体建设与发展工作,将其与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打造高水平的文化艺术表演团队和服务团队;负责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组织与协同工作,优化组织形式,加强与各职能部门工作的融合与沟通,健全相互协同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推进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顺利开展,不断繁荣和丰富师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二)探索“武大通识3.0”,强化公共艺术教育职能

2017年,武汉大学继续推进通识教育改革,在全国率先探索“武大通识3.0”模式,引领风气之先。“武大通识3.0”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为核心通识理念,以“四大模块”为框架,围绕“4-2-660”课程系统,提出了建设有武大特色通识文化、通识课程、通识课堂和通识教育管理体制的周密思考。四大模块分别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拟在20189月正式实施。

“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版块为学校艺术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包括核心通识课程与一般通识课程,核心通识课程按内容分为实践类、鉴赏类、史论类三大类型,具体课程既遵循艺术分支多、门类广的特点,又倡导教学设计的综合性、精粹性。核心通识课程包括《中华乐教导引》、《美的历程》、《美术史》、《现代艺术思维》、《音乐欣赏》、《电影导演大师创意解读》、《京剧与地方戏曲审美》、《中外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文艺批评及创意写作》、《舞台表演艺术审美体验》、《大学生形象气质修养》、《大学生艺术工作坊》等。以“武大通识3.0”为基础,武汉大学将继续以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实施全校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渠道,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艺术教育的精神陶冶和人格塑造作用。

本年度,武汉大学已开设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全方位性和多层次性,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保证了公共艺术教育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的有效实施,形成了良性循环和有效辐射效应。课程涉及艺术理论、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多元,因而广受学生欢迎,选修人次逐年有增。全年度,全校开设多门次艺术通识教育课程(详见表1)。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生动,教学方法多样,拓展了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了青年学子的艺术水准、人文素质,促使师生升华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灵感。

1 2017年“艺术与欣赏类”通识选修课程一览表

课程名称

学分

任课教师

开课学院

门次

音乐欣赏

2

江柏安、李格

艺术学院

3

艺术概论

2

王杰泓

艺术学院

2

中外舞蹈名作欣赏

2

李格

艺术学院

1

戏曲审美导论

1

易栋

艺术学院

3

中国昆曲经典赏析

1

易栋

艺术学院

2

音乐基础

2

陈雯

艺术学院

4

当代欧美戏剧名作赏析

1

黄蓓

艺术学院

1

民族文化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1

孟晓莉

艺术学院

2

芭蕾形体训练

2

洪一鸣

艺术学院

2

贝多芬经典作品赏析

2

胡壮丽

艺术学院

4

计算机音乐

2

胡壮丽

艺术学院

4

音乐剧欣赏

2

吴靓

艺术学院

2

古典音乐鉴赏

2

葛佳嘉

艺术学院

1

表演基础

2

杨诚

艺术学院

1

唐宋诗词名篇鉴赏

1

王兆鹏

文学院

1

文学欣赏与批评

1

陈国恩

文学院

2

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

1

赵小琪

文学院

2

鲁迅名篇赏析

1

方长安

文学院

1

当前文学热点与当代文化

1

叶李

文学院

1

佛教文化

1

高文 强

文学院

1

服饰文化

1

孙疏影

文学院

2

世界早期文明与艺术

1

张昌平

历史学院

1

中国古代青铜器

1

张昌平

历史学院

1

中国古代金属技术与传统工艺

1

李洋

历史学院

2

审美心理学

2

邹元江

哲学学院

1

美的历程

2

周祝红

哲学学院

1

女性大学生形象设计

1

刘吉桦

新闻与传播学院

1

书法赏析

1

王三山

信息管理学院

2

中国的世界遗产赏析

1

王三山

信息管理学院

2

摄影技术与赏析

1

孙和利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1

中国美术鉴赏

2

高智勇

印刷与包装系

1

装饰绘画基础

1

高智勇

印刷与包装系

2

色彩原理及应用

2

马桃林

印刷与包装系

2

中国陶瓷艺术

1

高薇、张俊

城市设计学院

12

国画名家与流派

1

温庆武

城市设计学院

2

中国乡土建筑赏析

1

王炎松

城市设计学院

2

建筑与音乐

2

尚涛

城市设计学院

4

建筑文化与歌剧艺术

2

尚涛

城市设计学院

4

视觉艺术与设计

1

林丰

城市设计学院

2

网页设计

1

林丰

城市设计学院

1

数字化建筑设计方法

2

刘永

城市设计学院

1

结构美学:中外桥梁美学赏析

1

万臻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

西方美术鉴赏

2

阮晴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

(三)艺术专业教育促进公共艺术教育

武汉大学开办了表演、播音与主持、戏剧影视文学、艺术设计等艺术类本科专业。艺术专业课程建设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着眼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与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武汉市人民艺术剧院、湖北省艺术研究院、湖北长江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建实践、实习基地,较好地实现了实践、实习与毕业、就业的良性对接。

通过将艺术专业教育反哺公共艺术教育,艺术专业教育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艺术专业的师生在校内外展现了优良的专业素质和艺术才华,也为全校学生搭建了了解和走进高雅艺术的舞台。例如:艺术学院进一步将教学与实践过程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力探索形成长效机制和规模效应,例如建立表演专业的“新生入学汇报演出”、“期末汇报演出”等固定模式,既提升表演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又能够丰富全校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2017年表演专业师生主演的大型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入选“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全国仅有9部优秀作品入选;表演专业毕业大戏《借我一个男高音》获2017年武汉大学生戏剧艺术节最佳演出奖、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等多个奖项,得到全校师生观众和社会各界的赞誉;表演专业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话剧《萝卜泊》获2017年“金刺猬”全国大学生戏剧节最佳演出奖、优秀剧目奖;表演专业多位同学获得全国“蒲公英青少年艺术大赛”美声唱法专业组金奖等奖项。城市设计学院将艺术设计专业的成果推广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相结合,在万林艺术博物馆进行《逗号: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2017届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的毕业展示,受到全校师生广泛好评。此外,艺术专业学子们还定期举办各类作品展、音乐会和艺术讲座、沙龙,参加各种专业类艺术比赛,具备内涵、青春靓丽的艺术新星群体在校园内外影响日增,呈现出艺术专业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的互补效应。

(四)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艺术实践活动蓬勃发展

2017年,学校继续加大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和举办力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知名度和美誉度再获提升。同时坚持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为支撑,大力鼓励大学生进行课外艺术实践,精心举办一系列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本年度,学校继续举办了“珞珈金秋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校园文化活动超市”、“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戏剧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在国庆、校庆等节日及纪念日举办大型文艺演出,积极开展各类艺术竞赛、讲座等全校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这些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立体展现了学校的人文风貌,创新了师生艺术实践的途径与方式,有效提升了青年学子的艺术素养和审美境界,在校园内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构筑了靓丽的珞珈艺苑风景。

学校通过艺术教育中心、艺术学院等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鼓励全体学生踊跃参与,在广大师生中获得良好反响。2017326日,阳春三月,樱花如雪,由武汉大学党委宣传部、艺术教育中心举办的“2017武汉大学樱花季文艺晚会”赢得校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晚会秉承“青春、创意、热烈、华美”的文艺活动宗旨,构筑华彩舞台,展示了樱花创意服装秀,荟萃了武汉大学师生充满艺术才情的多个原创节目,分为“婉转时光”、“绚丽绽放”、“深情回响”、“璀璨芳华”四个篇章,描摹了武大樱花季的缤纷姿彩,打造了武大“中国最美校园”的靓丽标识。以诗意珞珈:诗乐经典展演为代表的系列活动旨在弘扬中华古典艺术精华,引导大学生了解、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提升参与师生的审美境界。依托超市项目化运作机制,持续推出了金秋艺术节、周末艺苑、珞珈论坛、素质教育讲堂等一系列艺术文化活动(详见表2)。这些活动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生动,品位高雅,彰显了武汉大学校园文化的特色和格调,有效助推了全校甚至中南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2 2017年大型校园文化活动一览表

序号

活动名称

1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表演专业毕业大戏《借我一个男高音》专场演出

2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毕业音乐会

3

武汉地区高校2017年校园汉剧文化节

4

“武汉大学欢迎你”——第四届国际交叉学科论坛专场演出

5

武汉大学2017年樱花季献礼文艺晚会

6

新年音乐会

7

周末艺苑

8

“珞樱缤纷”半夏音乐节

9

2017武汉大学毕业生音乐节

10

武汉大学第二十九届珞珈金秋艺术节服饰表演大赛

11

武汉大学第二十九届珞珈金秋艺术节校园情景剧大赛

12

武汉大学第二十九届珞珈金秋艺术节舞蹈大赛

13

武汉大学第二十九届珞珈金秋艺术节合唱赛

14

武汉大学第二十九届珞珈金秋艺术节辩论赛

15

武汉大学第二十九届珞珈金秋艺术节校园原创文艺作品竞赛

16

武汉大学第十三届珞珈金秋国际文化节

17

第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

18

第三十二届樱花笔会

19

第十三届“楚风杯”大学生书画大赛

20

武汉大学2017十佳舞者大赛

21

武汉大学2017十佳模特大赛

22

第五届中华优秀戏曲文化艺术节开幕式

23

《藏源文化·魅力乃东》歌舞演出

24

第十五届“珞珈之春”科技文化节

25

武汉大学“大地之爱”公益樱花节摄影大赛

26

“缘聚珞珈 艺绽芳华”——2017年艺术学院迎新晚会

27

新疆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艺术剧院《兵团记忆》武汉大学巡演

28

2017年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有爱才有家》巡演

29

诗意珞珈:诗乐经典展演

30

《楚天骁将——从湖北走出的开国将军》专题展

学校以文化育人为目的,不断创新文化建设的思路和载体,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为牵引,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主旨,以文化研究、文化设施、文化景观、文化活动和文化传播为重点,系统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不断充实丰富大学精神文化。学校深入开展核心价值凝练工程,深入凝聚、培育、弘扬“武大精神”;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工程”;传承弘扬优秀大学文化;促进传统媒体融合新兴媒体,提高新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武大官方微博等多次被教育部和新浪网评为全国教育系统最有影响力新媒体;深入开展“珞珈讲坛”、“科技学术节”、“三创”教育成果展等活动,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校园文化品牌,艺术教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得以交融互补。

万林艺术博物馆作为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文化教育平台,持续发挥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2017年,万林艺术博物馆采取自主策划、合作引进等多种方式共举办大型主题展览11场(详见表3),免费向师生和社会公众开放,在校园构筑了传播艺术、弘扬文化的重要空间。其中,“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极”大型展览是万林艺术博物馆首次以武汉大学特色校园文化为主题策划的原创大展,通过珍贵的实物展品和震撼人心的照片,对观众进行科学与趣味并存的知识普及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万林艺术博物馆还举办了多次与展览主题相关的讲座,与周边中小学合作进行艺术互动,举办作品征集比赛等,让师生们能充分参与创作,切身感受展览的内核与精神。除了举办展览,万林艺术博物馆还一直积极进行文物艺术品库房和动物标本库房建设,完善馆内基础设施,购置必要的布展、观展设备,改善收藏、展览、服务条件。本年度,在由武汉市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文化局、市体育局等部门共同发起的“2017武汉十大系列旅游品牌”评选活动中,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顺利入选武汉十大博物馆。

3 2017年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展览列表

序号

时间

展览名称

1

11日至119

百年文脉,珞珈传薪——校友陈东升、李亦非捐赠作品展

2

218日至219

“漫像撞响非洲鼓——六人漫像联展”

3

228日至57

2017中国当代学院水彩名家邀请展

4

415日至57

钟磬绕梁 匠心独运——武汉大学第十四届历史文化节暨编钟文化展

5

518

“史前工场”——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6

515日至625

望乡·竟陵画院2017万林艺术邀请展

7

62日至618

逗号: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2017届设计学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

8

610日至611

匠心拾粹·我身边的文化遗产

9

630日至730

叹为观“纸”——蔡骁龙剪纸艺术精品展

10

917日至1028

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极

11

1130日至1218

山河不让——新四军第五师回顾展

(五)大学生艺术团和艺术类学生社团进一步发展

在艺术教育中心的统一管理下,武汉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现有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声乐团、合唱团5个分团,共有团员200余人,各团分别聘请专家指导。全校各专业学生依兴趣爱好组建了文华剧社、踪点剧社、莎士比亚剧社、原创音乐协会、笛箫协会、春英诗社等多个艺术社团。大学生艺术团和各个艺术社团坚持以倡导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已建设成为培植校园特色艺术活动的载体,同时也是宣传武汉大学的窗口之一。

2017年,大学生艺术团和各个艺术社团以校园为阵地,发展高雅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群体文化,丰富课余生活,提高艺术修养,陶冶高尚情操,推出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举办周末艺苑、专题音乐会、主题讲座多场,承接新年音乐会、樱花季晚会、毕业季晚会、国庆晚会、迎新生晚会、教师节晚会、校庆主题文艺晚会及多场校内外各类演出活动,为校园文化增添了青春活力和艺术光彩。

201712月,湖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在武汉举行,武汉大学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艺术教育中心积极组织、认真筹备和精心指导下,以大学生艺术团、艺术学院学生、各艺术社团为主力,我校共推选出10个节目参加湖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展演。最终合唱节目《阳关三叠》、《旗正飘飘》获得了合唱组一等奖;表演唱《当那一天来临》、《神农架梆鼓》获得了声乐组一等奖;民乐合奏《塞上风情》、《我的祖国》获得了合奏组一等奖;群舞《筑梦?归来》、《微爱珞珈》分别获得了舞蹈组一等奖和三等奖;音乐剧《名扬四海》(片段)、先锋戏剧《恋爱的犀牛》分别获得了戏剧组一等奖和三等奖。此外,民乐合奏《我的祖国》和男声小合唱《神农架的梆鼓》被推选到教育部参加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由于我校在本次活动中成绩喜人,各项组织工作周密严谨,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节“优秀组织奖”。

二、存在问题与改进举措

艺术教育依然是学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本年度学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继续面临一定挑战。概而言之,全校艺术教育工作存在的不足体现在:

其一,艺术教育中心运行一年多时间以来,在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服务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是机构定性。艺术教育中心既不属于职能部门,也不是学院或者直属单位,没有固定的归口范围,包括网站建设、活动宣传、艺术活动的综合协调等多项工作的开展受到影响。其次是机构设置。艺术教育中心与艺术学院合署办公,艺术学院设有党政办公室和教学管理与艺术实践办公室,而中心没有设置办公室,以学院办公室的人员配置,很难兼顾好中心的工作,此外中心与校团委的工作职能区分也需要具体细化。再次是财务问题。艺术教育中心目前与艺术学院共同使用一个财务账户,致使中心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中经常遇到一些经费使用方面困难。最后是教师队伍方面。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师队伍建设还没有明确的政策性制度作为指导,固定的教学人员还未完全落实,从而影响了整个师资队伍的长远建设。

其二,艺术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滞后,经费投入尚显不足,制度建设和质量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学校的艺术教育基础条件较为薄弱,艺术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滞后,缺乏专用的现代化艺术剧场、黑匣子、音乐厅等,相关艺术教学和活动的配套设施不足,例如音乐教室的短缺严重制约了《音乐欣赏》等艺术通识课的顺利开展。艺术教育经费相对匮乏,与艺术教育相关的制度建设和质量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凡此种种,均极大地限制了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与大学校园文化繁荣。

针对上述问题与不足,学校将大力深化艺术教育改革,确立明晰的改革思路,推出扎实有效的改进和发展举措:

首先,召开学校专题会议,统筹各职能部门,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讨论。进一步理顺机制,加强艺术教育中心对全校艺术教育的组织领导,优化与落实学生艺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措施,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艺术素养的多元评价制度,加强艺术教育督导与宣传力度,在校内外为艺术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要在艺术教育中心教师的职称评定及考核上,参考体育部等公共基础教学型教师的评价考核标准,制定艺术教育中心职称评定及考核办法。根据艺术类特点制定符合专业业绩考核评定的细则,并纳入学校业绩考核体系内。

其次,加大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完善艺术教育的保障机制。具体包括:进行校内艺术场馆、场地的整合与升级改造,逐步落实现代化剧场、音乐厅、艺术教室等硬件设施的建设问题;丰富艺术教育形式,提升艺术教育效果,推出进一步深化艺术教育改革的长效举措;提升艺术教育师资水准,建立“驻校艺术家”制度,优化校内外艺术教育师资互补机制;推行“武汉大学大学生艺术素质拓展行动计划”;建立课外品牌艺术文化活动长效机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系列活动;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逐步建设艺术教育考核的“大数据”评价体系。

总之,学校将以“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为本科教育改革理念,秉承在综合性大学总体框架下的通识教育思路,进一步优化办学意识和工作路径,面向培养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进一步形成艺术专业教育与艺术通识教育融通互益的格局,构建具有武汉大学特色和优势的艺术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本科教育改革事业。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中心的统筹职能,着力提升艺术专业服务全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艺术通识教育的水准,实现艺术学科在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方面不可或缺的功能,将艺术教育中心建设成为国内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和教学研究的重镇,凸显武汉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色,持之以恒地打造一流的艺术教育,为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持续做出贡献。

 

关闭

Copyright 2014 亚洲版bet365asia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All Rights Reserved   校内查号台:027-68755114 旧版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