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具体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结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我校积极组织、推进艺术教育发展,并取得较大成绩。
一、学校艺术教育概况
武汉大学有着悠久的艺术教育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建有人文、社科、理学、工学、信息、医学等6大学部37个院系,学科涵盖文、史、哲、艺、政、经、法、理、工、农、医、教育、管理等12大门类共124个本科专业。依托学科综合优势与深厚文化底蕴,学校在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校园文化、社会服务、制度建设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稳定、可持续的建设思路和系列举措。
㈠定位与目标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艺术教育更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
作为美育主要途径和内容,艺术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而且足以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质言之,艺术教育是一种“博雅教育”或“自由教育”。艺术教育的出发点不只在专门化和为就业计,更在素质、素养升华的个性与人格塑造,其目的在于培育“因技进道”、“明德”、“至善”和臻于“尽善尽美”的全面发展的人。武汉大学历来就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艺术教育的传统,一贯重视艺术教育的立德树人之功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汇聚艺术学系、校团委、城市设计学院、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哲学学院等二级单位,切实推进美育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结合新形势与本校实际,明确推进艺术教育工作的思路
当前,国家文化、艺术产业蓬勃发展,艺术学也于2011年被批准为第十三大学科门类。因此,本年度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迎此机遇,在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学校各级、各类艺术教育的发展,探索艺术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多元评价制度,不断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切实促进艺术教育科学发展。
㈡公共艺术教育与教学
1.丰富完善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加大艺术教育课程开设力度
在2013年新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专门增加“艺术与欣赏类”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全校学生选修不少于2门(限定性)艺术选修课程,并鼓励各院系指导学生选修(任选性)艺术选修课程。其中,限定性选修课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任意性选修课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中国美术鉴赏》、《建筑与音乐》等,艺术史论类如《美的历程》、《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京剧历史与审美导引》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电影艺术与大众文化》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素描》、《陶艺》等。
利用建设“百门精品通识课程”之契机,加大对“艺术与欣赏类”精品通识课程的扶持力度。2014年学校首批立项建设了刘丹丽教授的《艺术与人生》和江柏安教授的《音乐欣赏》等的艺术类精品通识课。艺术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先后邀请了何祚欢、鄢继烈、习志淦、周曼丽、黄念清等一大批艺术名家来校授课,分别就戏剧、戏曲、声乐、曲艺等领域的创作、编导、表演等“现身说法”,来自全校的200余名选课学生及其他校内外旁听生从中受益。
2014年,全校开设“艺术与欣赏类”通识教育课程72门,详见表1。
表1. 2014年“艺术与欣赏类”通识选修课程开课情况
课程名称 |
学分 |
开课教师 |
开课学院 |
门次 |
鲁迅名篇赏析 |
1 |
方长安 |
文学院 |
1 |
明清小说鉴赏 |
2 |
鲁小俊 |
文学院 |
1 |
明清小说名著鉴赏 |
2 |
吴光正 |
文学院 |
1 |
世界华文文学经典欣赏 |
1 |
赵小琪 |
文学院 |
2 |
宋词名篇赏析 |
1 |
王兆鹏 |
文学院 |
1 |
唐宋诗词鉴赏 |
2 |
王兆鹏 |
文学院 |
2 |
新诗名篇赏析 |
2 |
於可训 |
文学院 |
1 |
中国文论经典 |
2 |
李建中 |
文学院 |
1 |
佛教文化 |
1 |
高文强 |
文学院 |
1 |
《诗经》导读 |
1 |
曹建国 |
文学院 |
1 |
中国新诗鉴赏 |
1 |
方长安 |
文学院 |
1 |
美的历程 |
1 |
周祝红 |
哲学学院 |
1 |
贝多芬经典作品赏析 |
2 |
胡壮丽 |
艺术学系 |
2 |
当代欧美戏剧名作赏析 |
1 |
黄蓓 |
艺术学系 |
1 |
古典音乐鉴赏 |
2 |
葛佳嘉 |
艺术学系 |
2 |
计算机音乐 |
2 |
胡壮丽 |
艺术学系 |
2 |
京剧历史与审美导引 |
1 |
易栋、黄蓓等 |
艺术学系 |
1 |
艺术与人生 |
2 |
刘丹丽等 |
艺术学系 |
1 |
音乐剧欣赏 |
2 |
吴靓 |
艺术学系 |
1 |
音乐欣赏 |
2 |
江柏安 |
艺术学系 |
1 |
中国昆曲经典赏析 |
1 |
黄蓓等 |
艺术学系 |
1 |
中外名曲赏析 |
1 |
李格 |
艺术学系 |
1 |
中外舞蹈名作欣赏 |
1 |
李格 |
艺术学系 |
1 |
书法赏析 |
2 |
王三山 |
信息管理学院 |
1 |
西方美术鉴赏 |
2 |
阮晴 |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
2 |
世界著名大坝赏析 |
1 |
何金平 |
水利水电学院 |
2 |
结构美学-中外桥梁美学赏析 |
1 |
万臻 |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2 |
摄影技术与赏析 |
1 |
孙和利、乔瑞亭等 |
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
2 |
中国美术鉴赏 |
2 |
高智勇 |
印刷与包装工程系 |
2 |
装饰绘画基础 |
1 |
高智勇 |
印刷与包装工程系 |
2 |
环境心理学 |
2 |
沈静 |
城市设计学院 |
1 |
设计心理学 |
2 |
楚东晓 |
城市设计学院 |
2 |
色彩(1) |
1.5 |
杨青 |
城市设计学院 |
1 |
西方现代设计史 |
2 |
吴恩沁 |
城市设计学院 |
2 |
雕塑 |
2 |
宋志来 |
城市设计学院 |
3 |
素描(1) |
1.5 |
温庆武 |
城市设计学院 |
1 |
素描(1) |
1.5 |
王诚浩 |
城市设计学院 |
1 |
素描(2) |
1.5 |
杨青 |
城市设计学院 |
1 |
摄影 |
2 |
黄敏 |
城市设计学院 |
2 |
素描(2) |
1.5 |
温庆武 |
城市设计学院 |
1 |
设计美学 |
2 |
朱洁 |
城市设计学院 |
1 |
视觉艺术与设计 |
1 |
林丰 |
城市设计学院 |
3 |
建筑与音乐 |
2 |
尚涛 |
城市设计学院 |
4 |
建筑文化与歌剧艺术 |
2 |
尚涛 |
城市设计学院 |
4 |
中国乡土建筑赏析 |
1 |
王炎松 |
城市设计学院 |
1 |
中外名城赏析 |
1 |
魏伟 |
城市设计学院 |
1 |
国画名家与流派 |
1 |
温庆武 |
城市设计学院 |
2 |
|
|
|
|
72 |
2.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丰富艺术教育教学形式
学校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聘请社会文化团体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鼓励相关院系、单位与社会艺术团体合作。如《戏剧编剧》、《中国戏曲与民歌演唱》、《化妆与形象设计》、《声乐》等艺术课程,聘请了李祝华、周双云、胡美春、张保民、彭阳等剧作家、艺术家主讲或参与授课,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公共艺术课程及艺术专业课程配备所需的专用教室和器材,改善了艺术课程的授课条件。
学校依托已建成的湖北戏曲艺术传承推广基地、荆楚民俗艺术传承推广基地等平台,将相关课程的授课与“民族艺术进校园”、“百场汉剧青春行”等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着力发掘艺术经典的魅力与地方特色,切实践行中华艺术、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新增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湖北省歌舞剧院为我校艺术教育实践基地,发扬地方特色,形成推进艺术教育教学的合力。
创新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鼓励学生围绕艺术教育教学开展小型分散、灵活多样的艺术、社团活动,学校大学生艺术团、社联等学生组织定期举办艺术节,将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很好实现了学与用的有机统一。
㈢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以百年名校深厚的校园人文精神底蕴为支撑,大力开展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2014年,学校继续举办了“珞珈金秋艺术节”、“校园文化超市”、“社团文化节”、“校园戏剧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在国庆、校庆、五四、新年等重要的节日举办了大型文艺汇演;此外还开展了各类艺术竞赛、艺术欣赏、艺术讲座,全面推动全校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
1.举办“珞珈金秋艺术节”
“珞珈金秋艺术节”迄今已举办了26届,其中包括“珞珈秋韵”合唱大赛、“流光溢彩”舞蹈大赛、“行香留板”曲艺大赛、“唇舌烽火”辩论大赛、“云想霓裳”服饰表演大赛等若干板块,每个板块都有30多个院系组队参加,每年直接参加金秋艺术节的学生人数约5000人,艺术节已成为我校校园文化活动中最受瞩目的艺术盛会。
2.持续开办“校园文化超市”
“校园文化超市”是武汉大学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它将全年的校园文化活动划分为“周末艺苑”、“珞珈剧院”、“珞珈文苑”、“艺术竞技场”、“文化万花筒”、“科海扬帆”等六大板块、20多个项目,推行项目化运作机制,分别由各级学生组织承办,精彩纷呈。
“周末艺苑”由大学生艺术团承办,每周六晚管弦乐、民乐、声乐等专场音乐会轮番演出,加上专家点评、客串,已成为珞珈山麓的“音画时尚”;“珞珈剧院”包括“梨园春”戏曲汇演、戏剧公演、情景剧表演,集中展示武大学子的戏剧创作表演天赋演绎精彩生活;“珞珈文苑”是以深厚人文底蕴为支撑的又一全新板块,包括“红楼论坛”、“大学生外语月”、“古典诗词吟诵大赛”、“全国大学生樱花诗赛”、“湖北省大学生樱花笔会”等系列项目;“艺术竞技场”则由“校园十佳系列(歌手、模特、主持、乐手等)”、“原创音乐大赛”、“新闻先生、新闻小姐大赛”、“休闲舞蹈大赛”等多个竞技项目,学校还将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举办的主题活动(如法律文化节、外语月、“e”文化节、公务员模拟职场挑战赛等)纳入“文化万花筒”;将各类讲座、论坛、金点子创意发明大赛等纳入“科海扬帆”板块。这些精品活动的推出奠定了武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和规格,吸引和带动了全校甚至中南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
表2. 武汉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超市项目一览表
序号 |
项目名称 |
1 |
绿色文化节 |
2 |
武汉大学“美丽电气,追梦珞珈”电力文化节 |
3 |
第三届“创意正能量”华中地区互联网产品分析与设计大赛 |
4 |
“健康身心一小时”群众体育活动(第八届) |
5 |
第六届信息管理学院五?四红歌会 |
6 |
第六届华中七校公务员模拟职场挑战赛 |
7 |
第一届华中七校智力运动会 |
8 |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坛 |
9 |
“炫彩斑斓”班级风采月 |
10 |
武汉大学“一站到底”心理健康知识大赛 |
11 |
第四届“酸甜苦辣”生命教育活动 |
12 |
“下一站达人”风采大赛 |
13 |
武汉大学第七届魅力外交文化节 |
14 |
武汉大学第四届弘禹文化季 |
15 |
文化万花筒“律水长流,法临珞珈”武汉大学第七届法律文化节 |
16 |
文化万花筒——第十三届“杏林之春”文化艺术节 |
17 |
哲学学院第十届“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系列活动 |
18 |
艺术竞技场——“IK歌”大赛 |
19 |
后勤集团团员青年首届田径运动会 |
20 |
第五届“落樱?珞英”学习文化节 |
21 |
艺术竞技场“我主珞珈”十佳主持大赛 |
22 |
周末艺苑 |
23 |
艺术竞技场“舞动青春”十佳舞者大赛 |
24 |
艺术竞技场“我型我秀”十佳模特大赛 |
25 |
艺术竞技场“歌声飞扬”十佳歌手大赛 |
26 |
文化万花筒家乡美文化节 |
27 |
文化万花筒青春公益 |
28 |
半夏艺术节原创文艺作品大赛 |
29 |
武汉大学2014红枫辩论赛 |
30 |
武汉大学研究生文化艺术节 |
3.巩固发展“武汉大学大学生艺术团”
“武汉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是培植、壮大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载体。该团成立于2001年12月30日,现有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声乐团、合唱团5个分团,共有团员200余人,各团分别聘请专家指导。艺术团坚持以“倡导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仅在2014年一年就承办了庆国庆迎新生、教师节、校庆纪念日、新年音乐节等一系列主题文艺晚会,举办专题音乐会、主题讲座60余场次,承接校内外各类演出活动近百场,参加第五届湖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团展演,成为宣传武汉大学的窗口之一。
表3. 2014年武汉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活动列表
序号 |
活动名称 |
1 |
2014年武汉大学教师节晚会 |
2 |
武汉大学2014年“庆国庆迎新生”文艺晚会 |
3 |
武汉大学2014年新年音乐节 |
4 |
武汉大学121年校庆系列演出 |
5 |
武汉大学第26届珞珈金秋艺术节 |
6 |
2014年度大学生艺术团“周末艺苑”室内乐演出(21场次) |
7 |
2014年纪念“五四”主题晚会 |
8 |
第五届湖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 |
4.加大对专业、专题活动的扶持力度
2014年,学校在场地、经费上加大了对表演专业毕业大戏《萨勒姆的女巫》、表演专业成立十周年话剧汇报演出《八个女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武汉分会场等活动的支持力度。其中,由我校艺术学系师生编创、表演的法国现代话剧《八个女人》,实现了在珞珈山剧院连续15场公演、每场800人以上、场场爆满,得到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此外,还对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教师、学生社团及学生个人,由学校组织评选并给予公开表彰。
㈣社会艺术服务
1.继续加快“亮出来”、“走出去”的步伐
2014年,艺术学系师生在校内外创造了多次演出、比赛、观摩的机会。代表者如:承办了由省委、省文化厅、省教育厅主办的“秋之韵·东湖音乐会”武汉大学师生专场,得到省市厅各级领导和专家们的高度赞誉;承办“长江钢琴杯”武汉大学赛区青少年钢琴比赛;通过与剧院方磋商与协调,为全校近千名师生争取到了歌剧《洪湖赤卫队》、《八月桂花遍地开》、《高山流水》及话剧《打不开的门》、舞剧《太极传奇》等的免费观摩机会,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服务于社会的内涵,同时也极大提升了武汉大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鼓励教师参与各种艺术活动、竞赛
对赴外地参与重要艺术活动、竞赛者,学校统一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给予一定的交通和食宿补贴。对于积极参与重要艺术活动、竞赛的学生,学校在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免等过程中加大加分力度。师生们积极参加各项社会艺术活动,并取得诸多成绩。代表者如:艺术系教师杨诚主演了电影《湖之恋》、话剧《人民公敌事件》;黄灿灿、罗泽丽、陈芙蓉等多位同学参与了影视剧、校史宣传片的拍摄以及知名话剧的演出;另有多人获得“第二届国际中国唱法声乐比赛”金奖、“华中七校英文歌大赛”亚军等奖项。
3.创新师生艺术实践的途径与方式,拓展社会服务的渠道
目前,通过与长江人民艺术剧院、湖北省歌舞剧院、武汉市人民艺术剧院等共建基地的实践、实习交流,我校师生们的艺术水平与综合能力得到了社会文化单位、艺术团体的充分认可,很好地实现了实践、实习与毕业、就业的良性对接。
㈤制度建设
1.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
目前,学校启动了武汉大学艺术教育评价体系的编制工作。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包括艺术课程开课量、开课率、课外艺术活动的参与度、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等指标。该项工作重在自评,并拟将其纳入学校年度教学质量报告。
2.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
学校历来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并形成了年度本科教学状态评估制度。以此经验为依托,从本年度开始,我们将建立武汉大学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内容包括艺术课程建设、艺术教师配备、艺术教育管理、艺术教育经费投入和设施设备、课外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及实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公示制度等方面,切实以制度化促进艺术教育的规范、可持续发展。
㈥质量保障
1.加强对学校艺术教育的组织领导
2014年,学校认真学习和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以及《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等两个文件精神,起草了《武汉大学关于推进艺术教育发展的实施办法》。学校拟成立以分管校长任组长的“武汉大学推进艺术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和以本科生院牵头的“武汉大学艺术教育工作小组”。其中,领导小组负责决定推进艺术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重大方针和政策问题;工作小组主要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决议和决定,协调公共艺术教育的具体开展等。
2.成立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中心
目前,学校设有“艺术学系艺术通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小组”,旨在推进全校艺术通识教学、教研、教改工作,以及探索构建校园文化活动、艺术交流的长效机制。以此为依托,我们将以艺术学系为主导,拟成立“武汉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中心”,进一步探索和提高艺术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同时改进与落实大学生艺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措施。
3.保障经费投入和设施配置
2014年,我校加大了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不仅给予校团委、艺术学系等单位以艺术活动专项经费的支持,同时维修了一批艺术活动场所,添置了新的设施。艺术学系学首批获得“武汉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学院(学科)中心”建设资助。进一步整合相关单位以及学生“社团联”的艺术资源,优化了全校场地、硬件资源的利用率,切实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效率。此外,艺术学系还通过和省文化厅、教育厅等单位合作,自筹了部分经费以补充艺术教育的投入。
此外,学校党委宣传部、团委、艺术学系等相关单位还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加大对艺术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都来重视、支持艺术教育,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艺术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2014年,尽管我校在艺术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上述诸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艺术教育资源较为分散,尚待优化整合、提高协同效率
目前,我校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承担者主要分布在艺术学系、城市设计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院及校团委等多家单位,因为工作侧重点的差异以及学科自身发展历史等原因,艺术教育发展的相关资源还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整体最佳合力。
2.专业师资人数较少,学生参与度相对不足
目前,全校“艺术与欣赏类”通识教育课程已开设108门,开课教师也相对集中在文、史、哲、艺、城设等几个人文社科院系,教师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人数较少,难以完成艺术教育发展的艰巨任务。另一方面,因为专业学习、实习、就业等现实压力,全校学生尤其是理工类专业学生参与艺术类课程、活动的主动性不足,整体参与的深广度都有待提高。
3.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不够
目前,我校相关艺术教学、教育以及举办艺术活动的配套设施不足,教学基础条件比较薄弱,教育经费十分短缺。专用的艺术场馆、音乐厅、排练场地等均相当缺乏,极大地限制了公共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展开力度。
此外,基于全校性艺术教育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的原因,制度建设和质量保障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针对上述问题与不足,下一步我们将对照《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量化、细化各项评估指标,并针对性解决如下重点问题:
首先,学校要通过学科整合的战略,加大机制体制调整和改革的力度,在艺术教育教学方面进一步整合全校艺术教育资源,将分散在各部门、各院系的艺术教育师资和资源统筹起来,建立协调机制,充分挖掘这些机构艺术教育各方面的实力,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其次,稳定与充实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激发全校学生参与艺术课程、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学校要加大艺术教育师资的培养,走校内培养引进和借助校外专家力量两条腿的原则;要加大奖励力度,吸引优秀生源,产出更多在国内外有影响的艺术作品。
最后,进一步加大艺术教育的硬件建设与经费投入,充分保障艺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要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水准配置艺术教育所必须的基本设施,尽快启动艺术教育大楼,改善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使我校的艺术系和艺术大楼成为校内师生和校外市民艺术享受和熏陶的中心,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